佛光大学 公共事务学系

:::

本系举办「当前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下南海情势应处策略」国际研讨会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自创系以来,已连续办理十九届学术研讨会,以及十六届公共事务与公共行政青年论坛。历年研讨会研讨主题十分多元丰富,除了地方治理、在地发展、两岸关系、全球化…等议题上,也关注战略安全以及海洋生态与地方创生等研究。尝试在学术圈探讨与结合国际战略安全与海洋生态两大领域,并延伸出非传统安全与国际政治之相关领域的追踪。日前,在公事系郭冠廷主任和张中勇教授规划下,举办「当前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下南海情势应处策略」国际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四十馀位校内外专家学者与会,分别来自中央研究院、中央警察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国防大学、国立铭传大学、国立淡江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南华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11所学校与机构。其中更有包含印度、希腊、土耳其及波兰等外籍学者出席。

        全场研讨会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并且分为五个场次分阶段进行,包含一场专题演讲、三场论文发表会,以及一场圆桌论坛。过程中学者的互动及讨论皆相当热络,并且给予许多相当宝贵与实用之经验与建议。另外本校也有数十位佛光大学学生共同参与会议,在一旁专心聆听,由此可见,佛光大学的同学对于国际议题有一定高度的敏感度以及热诚。

        研讨会分四个场次:「近期南海情势发展海洋治理」、「南海情势与周边各国应处对策」、「中美的南海应处对策与海洋安全」以及「南海情势未来展望与我国应处策略」,分别探讨许多南海之议题。学者郁瑞麟认为:「美国视台湾为南海岛礁的声索国之一,并立法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需事先通知,故将台湾纳入挑战对象。面对这个问题,除了坚持台湾的法律主张并谴责美国的行为外,修改我国相关法规或许也是一种选项。」学者孙国祥则认为:「分析南中国海灰色地带胁迫带来的挑战,从而为理解此类冲突的可能趋势以及对海洋国家的普遍影响及其对台湾的特殊关注提供了基础。更提出了应对灰色地带挑战的政策建议。」学者莫大华提到:「不管中方是否真的打算军事接管普拉塔斯岛?它可能在该地区之间引发混乱或战争。」

        学者顾志文也提到两个假设:「第一,海洋法公约第121条之所以模糊不清乃是基于各国利益妥协之结果?第二,太平岛符合海洋法公约下的岛屿定义?」学者沈明室认为: 「台湾应继续加强防空能力的现代化,并加速不对称战争能力的提高。在人员培训方面,为提高军事人员素质,还必须加强后备役动员制度,增强国防作战能力。面对最近的两岸关系,台湾不会轻率前进,坚持原则,也不会采取激进行动来挑衅中国。如果中国草率地入侵台湾或南海诸岛,那么台湾已经完成了准备工作,区域国家将不会坐下来看到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

学者林炫向提到:「早在2012年Graham Allison就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从川普政府开始,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似乎已经落入此陷阱。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愈来愈白热化,「印太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是此一战略竞争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我国就必须配合印太战略,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棋子。呼应印太战略,可能让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对我国的生存整体而言恐怕更为不利。」学者唐欣伟也提及:「在中国超越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美国成为了能够平衡中国的唯一剩馀大国。美国仍然愿意并有能力与其他国家抗衡中国。要求印度协助检查中国-这意味着华盛顿特区开始意识到,甚至美日军事同盟也将失去控制中国的能力。」

        另外本次论文发表过程中,除了南海主权声索国以外,特别也加入了几个不同国家进入讨论,如外籍学者Sadia Rahan以印度的角度提出观点:「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活动并不错误的,纯粹是一种基于远古时代追求海洋力量的约束慾望,因此印度与其他国家该做的,不是围堵,而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发展自身的海洋战略给予平衡,如印度应该持续落实2019年总理莫题提出的太平洋倡议(IPOI),放弃传统自由航行的坚持观点,高度重视东部法令作为印度的印太海洋战略」。」佛光大学毕业的系友王善航也从韩国的角度提出:「韩国与台湾具有高度相似的情形,完全可以做为主要的参考效仿对象,基于灵活且持续的避险战略,游走在中美之间,并在南海扮演着三个角色:1.海陆冲突的缓冲者2.战略平衡的抉择者3.避险策略的执行者。因此台湾应该持续培养避险战略的人才,并发展避险型的战略从而应对中美两国的压力」。

        此次活动结束,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不仅累积更多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当中,也再一次贡献一份心力。同时系友的与会投入,也期许着公事系未来可以持续人才辈出,能在国际事务及学术舞台上,各尽心力,也希望公事系将来能成为兰阳地区有关全球与海域安全策略的重要知识交流平台。特别感谢本次研讨会的补助与指导单位:海洋委员会与大陆委员会,以及赞助单位:佛光大学南向办公室,更感谢所有校园处室与同仁的协助。(转自佛光大学 秘书室)